2008/11/12
昨天据说已降到了12月份的低气温,那些衣着单薄的学生们个个都打起了哆嗦……这下该听人劝了吧,总半信半疑地对待别人的关心……
这种情况下,假如对方是日本人的话,“要风度不要温度”-----大家一笑也就作罢了。然而,对这些不了解日本气候状况的衣着单薄的学生,还真是没办法-----一个月以前就告诉大家该准备冬装了,可好话却被当成了耳旁风,没见任何动静……
看着学生们哆嗦成那样儿,又深感:日本人真是养成了一种习惯,总是从事情的结果反推现在的对策。而这有关季节的对策,期间短暂,还仅仅是几个月的事情,就这样计划上了----穿这么点儿会感冒,所以现在必须穿厚点儿。
象我这种不善于计划的人,也被赶着一样似的时不时地做点儿计划,似乎这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秉性了。
在中国的时候,总吃惊于中国人做事情没有计划,事先不准备,走到哪儿算哪儿。奥运会的时候也是这样,慢慢腾腾地不见进展。要是换成日本人的话,早就坐立不安了,而他们却不慌不忙地顺其自然。
跟他们一起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计划就不放心”的日本人和“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中国人之间,总是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过,日本人、即使是那些凡事必计划的“计划狂”,对自己的将来也都是模糊不清的,所以也没什么可以骄傲的,毕竟,人的眼光总是有限的。
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并未重视培养洞察时代之能力的缘故吧。不,或许应该说是故意回避而已。因为,要培养洞察时代的能力,必须首先“诚实”地面对过去。
历史学家的使命就是给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们“敲响警钟”。也就是参照历史,告知人们将有什么事情可能发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预言家”。所以,他们也常会面对预言家们所必须面对的“孤独”。假如不是很顽强的话,他们是不会正面地面对历史的。也就是说,“人类”或“各民族”就是这样总在重复自己的愚蠢行为-----对那些走在时代前面、发出警告的人,总是不予理解。然而,正因为是预言家,他们才会遭此冷遇;相反,如果被同时代的人们所理解和欢迎了的话,那么他们就不再是什么“预言家”而是“迎合时代者”了。
培养洞察时代的能力非常重要,但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能一蹴而就。即使是历史学家,也常常会疲于眼前的研究对象而将“对人类的应然使命”忘于脑后。
所以,人们今后不能总寄希望于专家,而应当从小就接受这种教育,即教育培养孩子们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今天、回顾过去并展望今后和未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