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8
秋天天气多变,一天之内,便会从晴变阴、再转为雨天。今天是晴天,明天就是雨天吧------这可是谁都无法准确预料的事情,就象人生的无常一样……
今天的行德就是如此。早上出家门时,雨已经停了,而刚走到途中,那雨却又突然猛下了起来,到学校时,已经是落汤鸡了。本来大家今天是要去“赏红叶”的,结果也因为这突兀的大雨而被迫推迟了。总感觉着,今年似乎会错过这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而直接进入冬天了。
前几天,在介绍“日本的庭园”时,跟学生们讲了一下“红叶(kouyou)”、“黄叶(kouyou)”与“红叶(momiji)”的区别。同样一个“锦”字,日本用这个词的时候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秋天”的山景,而中国人却不会。即便是使用相同的汉字,日本人与中国人之间也常常会互相误解,反映成书面文字后更是让人不知所云。
手头的高级班为准备“日语能力测试一级”,现在除了进行听力、语法、词汇等的训练以外,还从习题集里找了些阅读文章在训练。这阅读是一道难关,汉字一大堆,那些看上去对中国人来说似乎还比较容易的文章,也有很多内容难以把握。
连那些觉得“一级考试”应该可以考到350分左右的(日语学习尚不满一年的)人,也对某些领域的阅读文章感到犯愁。
大家理解“图”“表”的内容比较困难,这我早就知道(他们以前没有接受过这种教育),而现在看来,大家一碰到那些要求对日本人的思路有一定程度理解的文章,就开始费工夫而且出错了。
到也不是因为学生们有这样的反应自己才注意到的现象,那就是-----在日本,各类优质的“入门书”非常繁多,只要你想学习,哪怕是学历低点的人,即便不是专家,看着这些书就可以自学的。这些“入门书”都是该各行当里的“一流人士”(即很负责任的人)们编写的,而且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入门书”的读者竟然人数众多。
若是换在一般国家,这种情形是很难见到的。普通民众对这些专业行当不太关心,而且也没有关心的习惯,所以这种专业书籍都很难售出,没什么商业市场。因此,有知识的人也只能把自己关进象牙塔中,把自己与那些不懂行的人隔绝起来。而专业知识也就变成了精英们所独有的东西,他们与普通民众之间也就产生了一道明显的类似于阶层划分的龟裂。
象日本这种由“一流人士”以这么浅显的方式将“高深”的知识、技能分享给非该专业民众的现象,在其他国家几乎见不到。而且,连对该行当不怎么了解的“普通大众”,一旦需要就都可以想当然地阅读学习这些“入门书”,并将其作为知识和技能加以运用,这恐怕是日本可以自豪于世界的独特现象吧。
然而,这种现象却让外国来的学生们大伤脑筋。当然,学个1年左右就能达到“日语能力测试一级”水平的话,尚需要超常的能力,所以也并不是所有从外国来的学生都会为这种事情而伤脑筋的。这里所说的能够伤脑筋的学生,都是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
即使是这些能力较强的学生,由于以前没有碰到过这种情况,也会感到困惑,甚至也会莫名其妙地嘟哝------不光是“日语”啊?那当然了,只要用日语写出来的东西都会被纳入“日语考试”的。一本好的习题集也就是一本“入门书”,大都写得平实易懂,只为让你理解。
然而,这对于学习日语而且顶多只有“日语能力测试一级”水平的人来说,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同样都是日语,与其说存在个人差别,还不如说是科学家有作为科学家的共通思路;经济学家有经济学家的共通思路,美术家和文学家也如此。而作为普通人,却要将其一一理解。
不过,这也仅仅是一步而已,学了日语,今后还不知道要过多少道这样的“难关”呢。
以前,一位德国朋友问我:“日本和德国一样,都属于科技大国。我一直以为你们日本人对科学都挺在行。但现在看来,并非如此,你竟然连照相机都不怎么会使…..可为什么你们日本人不怎么懂科学,还会出现‘本田’、‘索尼’这样的著名企业呢。而且日本还被称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科学大国……”当时,我这么回答她。
“那是因为日本开发了让我这种‘科学盲’、‘技术盲’都能操作的汽车技术的缘故吧。正是由于象我这样的人居多,所以才开发出了再没有比这更易懂、更易于使用的简单技术。”
这其中蕴涵着开发者们的一种“服务精神”------尽可能做得让消费者们更易懂、更易使用(当然也包含着商家那种无孔不入的经营理念)。
做学问也是如此。学问本身终归是为大众服务的,如果不能达成一种共识的话,就不会有人予以支持,做学问者也就孤立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问应该对大众开放。在日本学习,就意味着也要学习日本的这种精神吧。
日日是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