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早晴空万里,我骑着车慢慢地来到了学校。也许是久违晴天了的缘故吧,小鸟儿的叫声都让我觉得有些晕旋了。
昨天上午,埃及的小N课后回家时在大门口把我叫住了。由于孩子上幼儿园的缘故,她上午只能上1~2节课,所以我并没有直接教过她。
她停下来缓缓转过身,满面笑容地就前天“制作女人偶”的事向我道起谢来。说是“道”谢,由于才入学不久,被编在“E班”里,无论单词还是语法都还没学到什么。不过,她连比带划的地告诉我:“多谢了,我很高兴。那个(即用纸制作人偶)非常有意思……”她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们穆斯林非常喜欢做那种手工。”
为什么她不说:“我们……”或“我也……”,而非要限定为“我们穆斯林”呢?-----一道疑念划过心头,但嘴上也只好回答:“那太好了”------算是对她的笑容的回报。不过,说实在的,要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这个国家,的确是有必要学点这些日本传统“娱乐”的。
即使是娱乐,对于日语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也没必要向他们介绍什么是“和纸”、“日式房屋”、“日本传统小道具”等,只要给他们看一下“人偶坛”和年轻教师制作的几种“男人偶”及“女人偶”,让他们摸一下“和纸”、确认一下“色调”,然后比一下谁的人偶的衣服层次的花纹及色调更好就足够了。
由于往年制作人偶都比较花时间,所以这回安排了2个小时用于人偶的说明及制作(说明30分钟,制作一个半小时)。结果,说明的时间还是不够,尽管已经比以往延长了许多。而且,原以为“B班”的学生很快就会完成任务的,却没想到大家制作的都非常认真,以至于总也完不了。
一月份才来的“E班”的学生们也一样。听说明的时候,都露出一副“不明白”的表情,似乎在极力呼吁:“尽量讲得让我们都听懂吧”,而一旦开始做了,就连起初一副“不屑玩这些女孩子们的游戏”的表情的叔叔们(其实也就20来岁)的神情也都变得格外认真起来。
对于如何确定和纸的色调,“B班”的学生们议论的非常热烈:“不是那样”、“也不是这样”、“不,还是这种颜色比较好。这种颜色跟那种颜色不搭配。”-----看着看着,觉得自己都渐渐地被吸引了过去……
一会儿是日语、中文,一会儿又是英语、泰米尔语、泰语……虽然不知道大家具体在争论什么,但是看得出来,大家都着了迷似的在谈论着人偶制作。议论声持续了一会儿,又突然一下子中断了-----大家都正沉湎于人偶制作之中,并不希望被别人打搅。
大家如此聚精会神,让我吃了一惊。至少,当时,这间教室里有近30人,分3组在制作人偶。而偶尔能听到的也就是诸如:“剪刀呢?”、“橙色的彩笔哪儿去了?”、“黑色魔术笔在哪儿?”之类的声音。
做完之后,每个人都在“快乐的女儿节”歌词前拍了纪念照。不过,人偶做完对他们来说并不是结束。
最先拍完照片得意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以后,斯里兰卡的学生自己一个人又开始用和纸剪出花的模样往台纸上贴了。看到他这么做,其他的学生也一个个地跟着学了起来------寻找大一点的花啦、或自己喜欢的颜色啦,还有用粉色加上了心的图形以及加上了男人偶与女人偶的孩子的……大家手中不停地忙着,直到时间结束为止。随着拍照的人不断增多,大家这会儿似乎也松了口气了。看着那些较晚完成制作正在拍照的同学的作品,“这个发型不错”、“那个的眼睛太可怕了”、“这个人偶长着非洲人的脸”,各种评论此起彼伏。
由于学校学生人数较少,女儿节的活动分上午和下午两拨进行,上午由“B班”和“E班”一起参加。因为“B班(7月生)”已经进入到高级日语了,可以让他们照顾一下“E班(1月生)”的学生-----一开始是这么想的,但实际上,对于手工课来说,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对于感觉敏锐的人而言,制作人偶是件一看就会的事情。而水平高的人往往好奇心也比较旺盛,凡事都会产生兴趣。不过,这个看上去似乎是在玩耍的手工活里也包含着各种日本文化的精髓,不知道他们是否都领悟到了。
下午的手工课进行的也非常顺利。
但愿
日日是好日